资讯中心
无线充电属于非接触式传输
无线充电打破了电能传输只能依靠导线直接接触式传输的方式,属于非接触式传输,能够避免接触式电能传输可能带来的接触火花、滑动磨损、爆炸电击等问题。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主要分三种:电磁感应式、电磁谐振式和电磁辐射式。电磁感应式是目前最常用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,其技术已经量产,在生产成本上低于其他技术,并且通过安全与商场验证。
目前,有三大主流联盟致力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开发及标准制定,这三大联盟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(A4WP),Power Matters Alliance(PAM)及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(WPC)。Qi标准为WPC推出的“无线充电”标准,采用了目前最主流的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。
Qi标准主要针对便携式电子产品如照相机、视频和音乐播放器、玩具、个人护理及手机等。目前,小功率无线充电器的研究设计主要针对手机端无线充电,采用的都是基于TI公司的BQ500211专用芯片,在一些小功率终端也都采用的是专用集成芯片,使用专用集成芯片在初期开发上能节省开发时间,但从长远上考虑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及后期的扩展升级。
无线充电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,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棘手的技术问题。
第一,充电效能不高。一旦距离稍微远了一点充电的效率就会急剧降低,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才能完成充电,故而使用意义不大。
第二,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。大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,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,同时也会对飞机、通信等产生干扰影响。
第三,实用性方面。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是只能需要固定在某个定点的位置才能实现,这并不方便故而实用性不高。
第四,价格昂贵,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还只是处于初步研发应用阶段,研究的成本较高,所以其研发的产品价格也相对高昂。